Visual Ethnography 浏览量:265.0万次 发布时间:2018-05-23 15:49 来源: 作者: 2008年那场全国性的降雪,原本应是程俏俏第一次去小黄村。由于大雪封山,寨子里没有电和信号,老乡从家里愣是徒步了三天走出大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是因为气候的原因不能进寨,当时连厚棉裤都准备好了的她只能放弃行程。 那时到小黄寨,要先坐飞机到桂林,然后转长途汽车。现在再去小黄村,已经又是飞机又是高铁了,游客和寨子里的新房也是成比例的增长。6年后,她从英国读完书回来,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声音中国”项目组,担任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影像民族志导演和拍摄,之前准备的棉裤才又派上用场,这一用,就是三个春节。 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的春节,程俏俏和她的“行走的耳朵”工作室成员都在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寨小黄村度过,她们一边进行田野工作,一边和侗族朋友过年。 集体婚礼、跨年、唱侗戏、走寨、鼓楼对歌、男女间私密的牛腿琴歌,这些侗族人最传统的生活内容都在这段时间自成体系的发生。在这些保存下来的礼俗活动中,可以看到侗族人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同时,在快速城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他们的传统之“礼”,也在顺应时代,发生改变。 小黄村除夕的清晨,起得最早的还是背着娃娃的奶奶们。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2月8日。本文均为 程俏俏 供图 集体婚礼 按照侗族的传统,村中每年确定嫁娶的男女要在同一天办喜事。小黄村集体婚礼的日子定在农历腊月二十八,不过这几年时间有所提前,改在腊月二十六举行。 集体婚礼当天的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新娘吴起花的家中。当时她已经在母亲和另外几位女性长辈的簇拥下换衣服了。服饰不甚奢华,却也很是繁琐。母亲仔细地为女儿换上她亲手做的侗服,给她戴上银质的头饰、脖饰、胸饰、腰饰等等。这样一套本是姑娘家最为私密的“穿嫁衣”的过程里,几平方米的屋子被游客挤满,闪光灯与银饰的反光像是能把黑夜都映成白昼。 新娘吴起花在出嫁的当天清晨梳妆打扮,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1月30日。 早上八点左右,村子里慢慢热闹了起来,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都是人,更是有好些“拍客”穿梭其间,当地人大约对此都已司空见惯。 鼓楼前的长街上村民们聚集起来,我上前一打听,原来大家都在等男方派出的“代娘”把新娘接去夫家,想看一眼新娘子。因为这是村里的“主干道”,会有不少新娘打这儿经过。我们也在长街上等了一会,果然,时不时地就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性,身后跟着一位漂亮又羞涩的新娘,二人默默地从长街上走过。她们没有车轿,也没有迎亲的队伍,只有路边村民们热切地祝福。 集体婚礼日的下午,新娘家的男性亲戚于长街上挑嫁妆,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1月30日。 进了夫家的门,新娘子起花就坐在堂屋的矮凳上不言不动了。当地人告诉我,得由男方家的女婿去杀一只鸡,吃过煮好的鸡,喝过酒,新娘子才可起身说话。接着,新娘子起身便去屋后的井里挑了一担水回来。新郎告诉我们,以前要挑满一缸水才行,但有了自来水后,挑水也就是走个过场,意思是新娘正式开始为夫家干活,成为夫家人。随后,村里各处礼炮声声,男方家开始宴请宾客。 在我看来,婚礼一天中最热闹的要数 “抬嫁妆”了。听当地人说,以前的嫁妆少,男方挑一位家中育有一儿一女的男子,去女方家把嫁妆挑回来即可。而今天我们见到的队伍则是五至十人不等。看着一群喝得微醺的男子抬着嫁妆、一路吆喝,引得众人纷纷探头,得看看这家到底准备了什么东西。虽然村民们说着侗语,但也能猜个大概:“喔唷,你看看他家的沙发真不错!”“XX家还送了摩托车咧!”“我当年送出去的冰箱可比这个大多了!”在婚礼中,双方交付嫁妆与回礼,这不仅是礼物的交换,也是在未来的人生中,新人们许下以礼相待的未来承诺。 集体婚礼的第二天,新郎家的所有女性亲戚向新娘家挑选回送礼。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1月31日。 侗寨除夕 小黄的除夕从杀猪声中拉开序幕,虽然在前一天就被告知除夕早晨村里要杀猪,但我们没想到的是从早上八点开始的两个小时里,整个寨子都回响着此起彼伏的杀猪声。 侗族的年饭有三顿:中午一餐、晚上一餐、年初一凌晨起床祭拜后再吃一餐,而凌晨的这一顿才算是他们真正的年夜饭。我们的年饭是在我的好姐妹凤云的家里吃的。到凤云家时,她老公刚在楼下杀了一头猪,分给各个亲戚家。在当地,今天一家杀猪,其他家亲戚朋友便会过来买,买猪的同时,中午就在她家聚餐,顺道吃了他们家的那份猪肉,大家的节都过得很实惠。凤云起床梳洗好之后,就各家跑一圈,张罗大伙过来。 除夕夜的小黄村“春晚”,外出学习回家的孩子们在表演经过编舞的歌曲《嘻唰唰》。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2月8日。 吃年饭前,侗族人都要祭祖先。开饭前,凤云的公公拿出香,在屋里的火堆点上,插入火塘中,意为祭祖;接着又拿出类似铜钱的黄纸,在屋外烧了,也插上几支香,则是祭孤魂野鬼。吃饭时,会在桌上准备三块糍粑留给先人吃,祖先们收到传递的信息,便会回来吃饭。 侗族大歌 大年初三,小黄村的歌师们在家中教授孩子们唱侗族大歌。贵州从江县小黄村,2016年2月11日。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总说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是单线条、单旋律的,侗族大歌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在侗族村庄中,每一个女人从出生、结婚到老年都会有自己的歌班,通过唱歌学习知识、寻找配偶、与结盟村寨互动,她们的歌与生活完全重叠,既维系着侗人个体与社区的关系,又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以侗族大歌为纽带的这些礼仪习俗也可被看作是文化形式的礼物,而春节则是其中之最。 侗寨的男女在春节期间会在鼓楼进行对歌活动,这是侗族春节里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新年的礼俗程序不可分割。初四、初五是小黄村内的对歌,传统上会以全村最年幼的歌班进鼓楼唱响第一首歌。初六开始,则是小黄村前往或接待结盟的村寨以歌做客,侗语为“Wei Hie”。鼓楼对歌结束后,年轻的男女歌班还会分别相约在别处欢宴歌唱到天亮,两性间的恋爱与交流也集中于这段时间,同时进一步稳固村内和村外(结盟村寨)的社群关系。 从江县县城举办千人大歌时,来自不同地区的侗族同胞聚在鼓楼唱大歌,从江县县城。 来源:今日头条/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