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与宫廷风筝

浏览量:253.0万次 发布时间:2017-11-30 13:55 来源: 作者:

作为风筝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刘宾被父辈寄予厚望:把有上百年历史的风筝制作手艺传承、发扬下去。

然而,15年前,25岁的刘宾接下这份家族重任时,他的心中多少有些不甘。因为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刘宾,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从事平面设计、影视制作、动画等,却成了一名手工风筝匠人。

从事风筝事业15年来刘宾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世俗的偏见”:在大多数人眼中,风筝不过就是孩子手中的“小玩意”。“现在,人们不会介意花200元吃一顿大餐,或者看一部3D好莱坞大片,但却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这么多钱花在一只小风筝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偏见”。

 几代人手艺的传承

刘宾的太爷爷曾是清朝末期在紫禁城做彩扎的工匠,负责为皇家制作灯笼、扇子和风筝。太爷爷最喜欢做风筝,他熟练掌握了风筝制作的宫廷技法。

刘宾的爷爷和父亲继承了祖辈的风筝手艺。2003年,他和爷爷、父亲共同创建了家族风筝品牌——三石斋,寓意以祖孙三代为基石,使得北京宫廷风筝手艺能够坚若磐石地发展下去。

三石斋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代表流派,以精、细、雅的设计理念得以传承了上百年。“精、细、雅”是刘宾的爷爷刘汇仁先生制作风筝的主要特点。“精”,即选料精,所用的毛竹,阴干三年后才可以使用。绢是选用南方出产的丝料,颜色按传统配方自己调配。“细”是指工艺考究,严格按照传统工序制作,讲求工艺美。“雅”是画面清雅、工整,文化内涵丰富,图案设计严谨。刘宾说,一名匠人制作一只风筝,从画图到最后可以放飞,通常需要20天时间。

刘宾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他很喜欢看爷爷做风筝。刘汇仁的8个孙子中唯独刘宾对风筝的制作格外钟情。于是爷爷便有意地培养他绘画、构造方面的能力,并将制作风筝的全部工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10岁那年,刘宾组装了第一只“沙燕风筝”。他的父母发现他对风筝的设计和制作有着超乎寻常的悟性和灵感,于是决定培养他作为风筝手艺的继承人。

13岁起,刘宾成为一名美术专业生,开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美术和西方美术,大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平面美术专业。

 风筝带来的好运

刘宾的三石斋风筝店位于北京地安门大街,里边摆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他的风筝大多是手工制作,平均售价在200元以上,最贵的风筝价格上万元。刘宾并不觉得自己定价“夸张”。“一只小小的手工风筝浓缩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每个工匠的智慧。”

2005年他的风筝生意开始蒸蒸日上。那一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其中“福娃”之一的“妮妮”的造型创意就来自三石斋的“沙燕风筝”。按照中国民间传说,燕子在家里筑巢预示着好运就要到来。

风筝的确给刘宾带来好运。2008年他店里风筝的销售额可以达到每月10万元左右。那年的8月三石斋风筝还接待了要购买风筝的荷兰王储。那几年,刘宾就像一位中国的文化大使,经常被邀请到国外交流、介绍、演示中国的风筝手艺。

2011年,中央芭蕾舞团邀请他制作一只风筝送给外宾,来纪念他们《胡桃夹子》的演出。在他花了一年时间设计的十几款风筝中,最后“青花芭蕾”被选中。它以沙燕风筝的形状为基础,图绘上青花瓷的颜色,并把“燕子”的尾部改造设计成芭蕾舞演员脚尖点地的造型。

从那以后,刘宾开始有意识地尝试把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综合到他的风筝作品中,比如敦煌的“飞天”、壁画,木版画,还有西藏的唐卡艺术。

他还努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他在店里引进了先进的手绘液晶屏、3D打印机、扫描仪等数字化工具,并运用流行的设计软件为风筝制图。相比父辈的作品,刘宾激动地发现,原来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十分完美,可以使风筝制作更加精细、高效、自如。

 传承者的孤独感

他比15年前感到更加孤独。有媒体说,他是“北京最后一位手工风筝匠人”。

制作风筝的手工技艺也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濒临消失。刘宾说,过去在北京和天津周边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参与制作风筝”。但现在村民都涌向城市寻找工作。为降低成本,由低质量的材料和机器制成的风筝,也不断拉低市场上风筝的价格。

如今参与到风筝厂手工制作风筝的工人已经越来越少,风筝的货源数量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刘宾及时地做出了转变,由原本的风筝销售为主文化传播为辅的路线转变为文化传播为主辅以销售风筝。

现在,刘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店里开办风筝制作的课程。他说,这样一来是为提高收入,二来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制作风筝的乐趣。

小小的风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也承载着刘家老少几代人的梦想。三石斋的传统风筝并不像现代风筝那样能够飞到几千米的高空,但却满载着制作者浓重的情怀。“我接手15年了。我不会剪断我手中的风筝线”,风筝被刘宾视为自己生命中最热爱的事业。

来源:人民画报